金馬奇幻影展開幕片的時候,我很用力的去支持了。
或許是因為當初上李亞梅老師的課的時候,先看了他們的預告片,
也看到他們是怎麼一步步想做好一部片,我覺得我有必要去支持台灣人的電影。
更何況,何蔚廷的作品我一直都很想看看。
雖然沒看過之前的夏午和呼吸,我對他的作品還是抱有很大的興趣。

台北星期天是以兩個在台灣的菲律賓勞工為主角,
以奇幻幽默喜劇的方式,去描述這兩個異想天開、傻里傻氣卻又不放棄幻想權力的人。
QA的時候,比較多是再問導演的拍片風格變了,影像變得沒那麼炫技,反而是很平實的說完整個故事。
我當時可能也沒想太多,或許也只是閃過一下子的念頭,就是關於種族意識的問題。
直到最近英國的學長潑了一個新聞,說是有許多大戲院由於害怕觸碰到敏感的種族議題,因此不願意上這部片,
我才想到,其實這部片探討隱藏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外勞在台灣。

雖然說整部片是搞笑,但是也實在的透露出了外勞在台灣的生活情境和多種限制,
還有那些雇用外籍勞工的台灣人的種種問題。

第一點,外籍勞工的生活限制。
影片中兩位男主角必須要10點以前回到宿舍,遲到三次就會被開除。
男主角第二次還是用檳榔賄賂了警衛,才得以逃過一節。
而女性外籍看護更是提到說她已經一個月都沒有假日了,
只因為家裡的年輕夫妻天天吵架,她必須要負責照顧老奶奶。
另外一位性感的外傭,間接的成為男主人偷情的對象。

這些負面的訊息,雖然用了歡樂的方式帶過,但是或許反應了真實的情況。
破碎的家庭無法照顧家裡的長者,就把責任全丟給一個雇用來的外人。
貴婦打扮漂漂亮亮接小孩放學,外傭在家裡打理一切。
工廠的嚴格限制,讓外籍勞工的生存空間緊縮在宿舍和週日的教會中。
第二男主角和他的女友,彼此在菲律賓都各有家庭,但是人在異鄉,卻成了互相支持的對象。

導演所拍出來的外勞生活,讓我很驚訝。
雖然那些都是台灣的街道,但卻讓我誤以為是在東南亞。
看見了外勞的休閒場所,生活方式,那些是完全隱沒在一般台灣人對台北或是對台灣這個社會的認知之下的。
那彷彿是另外一個世界,我們從來都不知道的世界。
同樣在一個空間中,卻過著兩種生活。

兩位男主角最後為了一張沙發,還是第三次錯過門禁,因此"幸運"的被遣返回國。
或許是幸運吧,因為他們反而能夠再度開始追尋他們的夢想。

能夠把這被絕大多數台灣人甚至是台灣社會所忽略的一個現象,一群人擺放在陽光底下,
我認為是真的真的非常難得的。
導演的犀利眼光,用喜劇方式遮掩,觀眾的笑聲之中,或許默默的會對這一群外籍勞工有一種不同的觀感。
我想我們會更了解這些離鄉背井來打拼的人,或許他們說的語言我們不懂,
或許他們說的中文我們不懂,但是他們都是有夢想的人。
而這些離鄉背井的人,無非不是想讓他們家鄉的家人有更好的生活。
我想這也更讓我們這些台灣雇主們,去看清一些事實。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片名: 龍山寺之戀
影片年份:1962
出 品 國:台灣
出  品:福華
語  言:國/台語
色  彩:彩色
導演: 白克
編劇: 白克徐天榮
演員: 莊雪芳 唐菁 林龍松 蘇麗華 井淼
從這兩週所放映的三部影片中不難發現,民國早期的台語片都有一個共通特性:歌曲。此歌曲還必須要是一般大眾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或是民謠,以便讓觀眾產生認同感及參與感,而更重要的是直接由歌曲傳達影片忠旨。從「燒肉粽」到「三聲無奈」,「龍山寺之戀」也不例外。本片從歌曲的運用就能了解整齣戲要傳達「族群大融合」的概念,原本的客家山歌-「天公落水」給外省籍的女主角改為用國語唱,而且還改編歌詞。本片不論是從歌曲、人物、角色使用的語言等,都在在顯示當時外本省嚴重的省籍問題和族群紛爭。電影反應時事,因為228事件的關係,身為外省人又是將軍白崇禧的親戚的導演-白克,渴望藉由一部輕鬆笑料的愛情喜劇,讓當時不論是生在長在台灣的台灣人,或是後來才到的大陸移民們了解-大家都是一家人。不僅從廟口老人的話語中質疑到底什麼叫外省人什麼叫本省人,更特意安排了被外省人扶養的羅先生和道地本省人的唐先生是親兄弟,原本競爭關係頓時成為互助合作一家親。同樣的戲碼也在女主角身上上演,原本和隔壁大雄丸在賣藥場大海上殺的一片紅,最後所幸雙方都盡棄前嫌而有並肩合作的藍海策略,打造雙贏(win-win)局面。然而諷刺的是,在拍完這部片後,導演白克即因白色恐怖事件入獄,兩年後被判處死刑。雖然導演有心想要讓族群融合,可惜時不我與,而龍山寺之戀也只能成為導演的遺作了。
從這齣戲不難發現台灣的文化脈絡的走向和改變。族群問題在當時看的出來是急需被解決的,同時也必須消除族群間的歧見。除了族群這種大議題外,導演也點出在接受西方外來文下衝擊下的台灣的樣貌。唸佛的婦人和一進家門就打開收音機聽阿哥哥跳起舞來的年輕小姐,兩相世代下的差異和所謂的代溝一目了然。這樣的西洋文化影響,在唐爸爸滑稽的裝扮和卓別林式的表演風格上更加顯著。傳統與開放,西洋與本土,外省與本省,當時的台灣社會就是在這多方的衝擊下度過的,也正是台灣尋找自我和主體的時刻。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片名:三聲無奈
影片年份:1967
出 品 國:台灣
出  品:宏華
語  言:台語發音,國語配音
色  彩:彩色
導演:辛奇
編劇:辛奇
原作:金塗
演員:金玫 陽明 金塗 戴佩珊 丁香

民國50年代的台語片似乎與教育社會大眾基本倫常與道德觀念脫不了關係。比燒肉粽早兩年出品的「三聲無奈」不僅大膽透露了當時社會文化下,一直受壓抑的女人正在衝破逆境,更毫不保留的告訴觀眾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而男人在裡面的角色越來越顯得無足輕重,有別於古典好萊塢由男性帶領敘事軸線的做法,台灣早期的台語片卻是讓女性角色來引導觀眾進入劇情。然而,很明顯的觀眾仍可以看到台語片受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在構圖及氛圍營造上都可以看到當時流行的黑色電影(film noir)的影子。「三」片不論劇情內亦或劇情外都非常的社會寫實,本片讓觀眾看到當時台灣的社會情景與文化脈絡的變遷。

首先片中甫開頭即是黑暗的漁港邊,遠方燈火閃爍的長鏡頭,並且配上當時的台語民謠-台東調改編而來的。然而導演用歌其實別具巧思,因為「青蚵嫂」的曲子也正是歌曲「三聲無奈」的調子,只是歌詞不同。然而「青蚵嫂」的歌詞更能突顯當時女性獨立自主,開始加入社會生產勞動力的行列。此外由歌詞「命運好歹是無計較,那是打拼喂是會出頭」展現出台灣人一貫刻苦耐勞的打拚精神,這樣的苦盡甘來不管是在「三聲無奈」還是「燒肉粽」中都十分明顯。片中開始的黑暗場景和隨後暗巷的強暴戲碼都有一種好萊塢黑色電影風格。黑色電影場景不脫黑暗的犯罪城市,當時的台語片成功的運用了這個元素,不僅讓影片添增國際風格,同時也提高了影片的精采度(或是灑狗血的程度)。片子前段的行俠仗義不外乎是為了之後知恩圖報的感人情節鋪路。女主角(金玫飾演)因父親欠債2000元新台幣,討債流氓企圖佔其便宜,所幸好心的李姓商人(陽明飾)出面解圍,讓女主角免於受之玷辱。從片中流氓對於2000元新台幣如此計較,則可知當時幣値比現在來的大多了,能拿的出這些錢的人表示其經濟能力相當不錯。從借錢、2000元、商人等元素看出當時社會經濟的大致狀況和民生百姓的經濟能力。

「三」中為了呈現當時中產階級家庭的樣貌,加入了爵士樂曲,這不僅表示當時的中產階級家庭有能力接觸西方文化,同時也是電影受西式影片影響後的結果,使之更加國際化。此片不僅在拍片的風格與手法上呈現國際風格,在議題上更跨足了泰國當時動盪不安的國內政治和早期台商如何開疆拓土,才有後來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

另外有趣的一點是片中陽剛男人失蹤,陰柔男性反而得以存留的特殊狀況。片中男主角在開始就因為要出國經商而消失於敘事線中,往後的大半個故事中更只稍稍提到他在泰國所遭遇的困境。其後整條敘事線都是由女性推動,不論是李太太成為舞小姐,還是阿忠及女主角帶著老闆的女兒被趕出家門。陽剛男性在片中不復存在,剩下來的是男子氣概較弱的丑角-阿忠。由女性角色擔任主軸的片子與當時的古典好萊塢電影相去甚遠。即便是陽剛男性在台語片中也必受到挫折,唯有折損其男子氣概,例如:阿忠失明,老闆在泰國被關,他才有權力回到片中。影片在男性離開後成為一個陰性空間(chora),由女性主宰的空間。但妙的是,女性居於這樣的地位卻從來不敢僭越進而取代男主人的地位。可見在象徵秩序下,以陽具為首的父權社會還是具有十分的支配權力。而在以父權為基礎的原則下,片中給女性一個大躍進的機會,並且提倡「生女比生男好」,完全一反我們「男重女輕」的傳統觀念。片中女主角身兼孩子的褓母和職業婦女二職,一來顯現婦女勞動能力的提升,也對社會大眾展示獨立新女性的典範。所謂「出的了廳堂,進的了廚房」,在台灣對於台灣女人的要求就是要能賺錢又能相夫教子的職業婦女,而女性的大躍進案例在往後的影片中還能看到。

最後,講究人情與家庭倫理的台灣電影還是不失家庭大團圓的戲碼。而這次,男主角無論無何都要讓孩子有個母親,似乎家庭最後是以孩子為中心,無論如何為了孩子的成長務必給予其完整的家庭。對家庭完整的重視透露出傳統社會對於家庭的觀念就是父母子,三者關係缺一不可。因此即便看來可笑,孩子的爸能夠對前妻盡釋前嫌只為讓女兒有媽媽,也能娶一個觀眾並不知道他愛不愛的女人,只因為女兒與她已形同母女。最後的家庭大團圓處理的太過草率,但或許也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下必須要有的結局吧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年份:1969
出 品 國: 台灣
語  言:台語
色  彩: 彩色
導演:辛奇
編劇:辛金傳
演員:陽明 金玫 金塗 戴佩珊

---------------------------------------------------
郭金發一曲燒肉粽歌詞不外乎是描述年輕人沒什麼謀生能力,為了討生活暫且做做賣肉粽的小生意糊口度日,小老百姓的心聲及社會的甘苦面似乎都反映在歌詞當中。同時也到出了台灣人的草根性及刻苦耐勞的打拚精神。

而在電影燒肉粽中
我們一樣能看到如此刻苦耐勞的精神
同時也顯露出鄉下與都市的差距以及城鄉之間人民心理的隔閡

原為生意人的志明因為私德不檢點
中了情婦的計謀 不僅把自己的賢妻趕走
財產也被情婦騙走 人才兩失
所謂善惡終有報
對妻子不忠卻還理直氣壯的志明在電影前半段就慘遭報應
而在志明誤認妻子偷吃的毆妻家暴片段中
也不難發現過去傳統社會下的家庭結構
男尊女卑 以夫為天
丈夫在外尋花問柳 交際應酬是應該
女性則還是必須遵循三從四德的傳統
而男人對女人施加暴力似乎也是家常便飯

但是隨後這樣的景象馬上被鄉下的一對夫妻顛覆
平日打打鬧鬧 老婆好似母老虎
老公似乎被欺壓
但實際上又是感情恩愛的夫妻
且為人樸實熱情

就在男主角志明一貧如洗後
隨即帶著三個孩子搬到鄉下
做些零工
所幸有個乖巧懂事的大女兒-秀娟

而秀娟則是本片所有好孩子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具體化!
----
未完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藝術對談課上看完這部片後,有同學說了曾有人說"我今天去看醫生 醫生什麼都沒說"

他真的什麼都沒說嗎?
還是你聽不懂

若把焦點關注在溫醫生的兒子身上那未免太狹隘了一點
首先想回應上次討論的內容有兩點
1.傳宗接代而無法完成自己夢想的壓力
2.片中重男輕女的現象

老實說我們無法了解felix到底是不是因為傳統壓力而感到喘不過氣
然而我認為他既然是個懂事的小孩必定是了解自我的地位
想當神父這樣的志願跟他生命的選擇我想是沒有必然關係
如果他是認真想當神父並且虔誠篤信天主教的話
他根本不會那樣做

至於重男輕女 說felix的鏡頭比姊姊多
我只能說!
bullshit!!
今天故事內容是講felix當然他的鏡頭會多!
那些home video當然也只是擷取他的部份
要是今天是講他姊姊 那是不是我們又要說這個家庭對姊姊的關愛比較多?
這個論點完全是nonsense

"醫生"以一種很客觀的角度
平行對照兩組病患sabastion & felix(如果我們稱之為病患的話)
他們同樣的透露出了生命的選擇以及對生命的態度
還有生命是否是能自我掌控
到最後人都難逃一死
sabastion和病魔對抗 他並非沒有想放棄過
如果他能選擇 他是否會選擇放棄?
所謂的解脫 對他來說是好的嗎?
在影片後段看到了sabastion康復的樣子
但是 幾年後 他還是走了
好像無論如何 命已定

felix選擇自己結束生命
是遊戲玩過頭的意外還是認真思考後的自殺
我們都不知道

導演回頭追溯
想看出小孩子的心理與思想
想憑藉一些蛛絲馬跡找出事件發生的緣由

除了描述對生與死的態度外
也從溫醫生的兩種身分中看出在卸下白袍後的他
以一個父親的身分自白

我相信有很多孩子小時候對於生死這種事情會很有興趣
如同我小時候看到電視連續劇上演自殺上吊等等也會很好奇
我可以理解felix會玩上吊遊戲
桑號我以前也會想嚐試看看 只是沒啥機會
有時候會拿條毛巾假裝吊在脖子上
至於爲什麼獨獨上吊會讓人想嘗試
而不是想嘗試割腕 臥軌 跳樓
原因很簡單 因為那些會真的死!
然而你不是想要真的死對吧
你只是想feel it and know what it's like

割腕會痛會流血 而且太容易被發現
爲了讓自己不要受傷 也不要讓大家知道 所以不會選擇這個辦法
其他的麻~ 當然是因為是真的會死囉
上吊
是一個你桑號可以自行控制的辦法
只要你還有一口氣你腳下能踩的到東西 你就可以逃開
孩子會喜歡去嘗試危險的事物
因為很刺激
危險度越高 代表越刺激
當你玩久了當然很可能會玩火自焚
felix是不是因為玩火自焚
還是他真的想要涅盤 這完全不得而知

但是從他小時候對於來世的概念和期許
我想 這應該也是跟他所接觸宗教和他個人有興趣的東西有關
回想我自己小時候
是否有想過死了要什麼東西陪葬
似乎沒有
可能也是因為我對長大後的人生的期待比來世的期待要大
所以暫且還不會去想

對於felix來說 來世或往生是很重要的

在死的那瞬間意味著生的開始

對於sabastion或felix都是

一個小小的身體
病著 活著 死
哪樣好?

這部片應該能讓我們重新思考對於生死的價值判斷

一個瘦弱的身軀 sabastion在病中求生存
一個開心的孩子 felix無疾而終

是Sabastion不敢決定自己的生命走向
還是felix內心有所壓抑

而醫生他們又是怎麼看待
身為一名醫師
目的是要救人
然而在救人的同時 我們看到了suffer
到底怎樣的價值觀是正確的?

活著 suffer 救贖

還是說 最後的救贖還是來自於上帝呢?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章所提到的風格把範圍更為擴大到電影的技巧使用風格,例如一片中慣用的運鏡模式以及敘事的pattern。
當然這種風格又可分做敘事形式與非敘事形式。
本章拿大國民為例,說明片中如何運用鏡頭和空間技巧來講故事。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如何分析電影風格
有四步驟:
1. 決定該片是敘事性或非敘事性的形式系統
2. 辨識顯著的技巧:色彩、燈光、取鏡、剪接、聲音等
3. 該片中技巧的模式
通常技巧會重複
4. 提出這些技巧的功能及他們形成的模式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章分析聲音在電影中的效用,大約有以下幾項:
1. 聽覺上的感受
2. 影響觀眾對影像的詮釋
3. 吸引觀眾對特定影響的注意力
4. 聲音提供更多剪輯創意的可能性

聲音可以製造空間感、距離感,例如迴音讓我們知道空間是空曠的。
還能增加影像的威力,像是後製加上的爆炸聲,增添了爆炸畫面的震撼性。

不同的影片配合上不同的音樂/效可製造不同的情境,鐵達尼號一曲my heart will go on,讓整部片增添了浪漫又生死相離的色彩;希區考克則利用尖銳的的聲音營造恐怖氣氛。
隨著劇情節奏加快,配樂或音效的tempo也跟著變快。當然也有逆向操作的手法,例如殺人魔在犯案之前先放一曲古典樂或貝多芬的交響樂,手法雖不同,但目的一樣,都是爲了突顯某段劇情,讓觀眾注意加深印象。
畫外音也讓影片更加豐富,甚至創造了影片的全知觀點

另外,此章提到,電影聲音具三特性:
1.忠實度
2.空間感
3.時間特性

另外此章以死囚逃生記作示範,講述聲音各種技巧與效果。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同新天堂樂園般,香料共和國同樣具有南歐電影的歡樂氣息和濃濃的人情。
香料共和國透過祖孫情帶出人生和菜餚以及香料加油添醋的關係。
正因為有了香料,菜餚更加美味,而人生也需要各式各樣的人事物來豐富。
探討菜餚與人生哲學這已經不是新意,從飲食男女到濃情巧克力再到water for chocolate還有德國人到義大利尋愛的美味關係,到底這些菜這些甜點告訴我們些什麼?

香料共和國的各種香料們灑出了一段種族的紛擾和國家的動盪不安。如同A級控訴般,人民必須離開自己的家鄉,直到後來才能再回去尋根看看那斷垣殘壁。在[香]片中,希臘裔的土耳其人因為希臘與土耳其關係緊張必須遠離家園。在土耳其人家叫他們希臘人,在希臘卻又被叫土佬,裡外不是人的國痛家哀,也難怪男主角的父親在被驅逐出境當時會有那麼多內心掙扎。

全片分為開胃菜,主菜,甜點。而餐點中,往往最讓人驚訝的就是甜點。男主角多年來單戀的珊美最後嫁做人婦,原以為有機會再次聚首,沒想到已經太遲,跟新天堂樂園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部片首尾呼應十分到點,外公用香料敎男主角天文學,後來竟也成了天文學家,小時候的青梅竹馬嫁給了鄰居,而那妳跳舞我煮菜的約定也一直延續到最後。
然而到最後會有一點讓人抓不到重點,究竟這香料想表達的是時間的推移還是祖孫情又或著是男主角的人生歷程,或者是全部?

我想如果這部片能夠更著重在味道引人發想上面,或許會更具風味。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剛開始看到片名以為會是警察臥底這種好萊塢片,沒想到是一部討論父子關係的荷蘭電影。
其實在看的時候我就有諸多疑惑,對劇中人物的疑惑和整部片不協調的tone調。

鏡頭一開始便是一個長鏡頭拍攝一名年輕人怒氣沖沖感覺要找人尋仇的走著,
接著拍到一棟建築物。
這時候整部片人物的衣著,拍攝角度等都十分像黑白片
當這名年輕人進入建築物看見那位司法官,走過從天花板透下的一盞光時,
那燈光更像是黑色電影愛用的陰影。
從兩位角色的服裝,帽子和場景以及由下而上的拍攝角度和高反差的打光讓這部片
變得像是一部驚悚片或是謀殺案電影,懸疑和驚悚的感覺在這前5分鐘推疊的十分成功,
一直到從主角雅各被抓到警局審問時都還是瀰漫著懸疑的氣氛。

後來雅各開始講述他的故事以及和司法官的關係時,
那股懸疑感漸漸消失,(偏偏司法官和他媽媽又演得很詭異的樣子)
配樂隨著主角長大進入到律師事務所越變越輕快,也充滿著華爾滋。
原本懸疑片的感覺頓時被打斷,也覺得整個tone調越來越不合。因為每每拍司法官時那種冷酷
詭異的感覺又出現,因為燈光是如此的明亮,音樂輕快,看起來前途十分光明。
我認為導演在這部分並沒有處理的很好,他可能在前段要故意營造懸疑感,但在後面卻突然消失了,緊接而來的是雅各傳奇性的一生。

片中父親的角色一直顯得冷峻無情,對兒子的訓練方式也是要讓他受挫後變更堅強。
但是在父親情感方面令人不解的是他之所以如此堅持娶雅各母親的原因是什麼?
他讓兒子一次次受挫的心態和目的是什麼?
而雅各的母親又為何不選擇結婚反而說"我們不需要他"
雅各母親背後秉持的理念是什麼?
這些細節都沒有好好交代清楚。
另外,雅各父親爲什麼要對破產人民行使驅逐令,
又為何如此不通人情?
雖然電影成功塑造了一個冷酷無情的人,但卻太過平面,也太理所當然,觀眾看起來反而會覺得不知所以然。

雅各在對抗他父親的過程中成長,也如他父親所願長成一名傑出的青年。他父親自殺是否是因為終於看到兒子有成可以如願以償同時也終於可以從驅逐窮人的罪惡感中解脫?
最後看到的是即便一個看似冷血動物的司法官,還是默默的付出父愛,即便他的方式不對。


我想,這部片好在鏡頭使用十分流暢自然,
但是人物內心的情感,除了主角以外應該可以在介紹多一點。
畢竟週遭的角色也是建立主角的重要關鍵。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並不是第一部談論老人癡呆症也就是阿茲海默症的電影。
印象最深的是手札情緣,最近則是明日的記憶。
若要比較這三部電影,手札情緣著重在這對夫妻的愛情史,
明日的記憶清楚的描述了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以及病人和其家人所面臨的種種挑戰。
長路將盡同樣是描述一對夫妻的愛情史,運用時空交錯的剪接手法,讓觀眾看到現在的Iris和活潑外向、擁有獨立思考堪稱一代女文人的她。從語言文字中,從台詞中,這部片闡述了Iris對人生的看法,提供了哲學性的思想,並且貫穿本片-人的感情最重要的就是愛。我們愛各種事物,人類、植物、甚至石頭。John對Iris的不離不棄,正體現了這個道理。
片中展現一種哲學意味,就連場景處理也都十分意象,
像是在水中游泳,Iris在水中遇見年輕的自己,在海邊用石頭壓住一張張白紙。有時候觀眾會不了解爲什麼會這樣子,這代表了Iris內心的獨白亦或是她要表達一些特殊的情感?
it seems a little bit far away from the audience.

我認為令人哀傷的是,在影片開始時Iris是如此的有條不紊,
腦袋如此的清明,而到最後卻成了一名失智老人,落魄的死去。
一代才女最後卻難逃病魔的手掌。

和手札情緣的感人愛情以及明日的記憶的溫馨親情比起來,
我覺得Iris的確落寞許多。
兩個老人,都自顧不暇了還必須再照顧一位病患,
雖說是女爵,但也只是名號,生活的環境卻越來越糟。
一名失智的老人和另一名無助的老人,
這樣的晚年生活多麼令人心酸。

不過就剪接來說,這部片的剪接和轉場的確十分用心,
有一幕年輕的John從門縫偷看Iris,鏡頭一轉卻是看到
年老的Iris,這不僅給觀眾時空錯置的感覺,更有讓人好奇到底
當初John看到了什麼。
畫面的串接讓人有種奇幻感,穿越過去和現在。
這樣的敘事手法也的確與其他兩部不同。


最後,雖然老人癡呆症已經不是什麼新題材,
但是若能在這題材中找出另一番人生意涵的話,
也算是成功了。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章介紹了各種不同形式的剪接及剪接影片所產生的效果。
基本上,一般的敘事電影或是好萊塢影片都是依敘事線進行順剪,偶有逆剪的狀況,用於劇中人物的回憶等等。
另外還提到鏡位及剪接之間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是180度線。這是觀者在畫面中看到的人物位置,如果任意越線十分容易讓人搞不清楚方向和空間。爲了要明白的展示空間與人物關係,影片通常會先帶一個確立鏡頭,一個全景,告訴觀眾目前所在的位置,以及環境配置。但是有些導演卻不遵照這樣的法則。其中文本提到艾森斯坦運用不相關的畫面拼貼,以蒙太奇的方式組織成有意義的影像。我認為影像的確是可以這樣靈活運用的。
並且180度線我認為也應該被打破,像是小津安二郎認為空間應是360度,因此他在這環形的空間中移動自如。

本文中提到幾點很重要的剪接的特性
圖形關係
節奏關係
空間關係
時間關係


一般在看電影時可以時常看見導演用類似圖形溶接的巧思,接的巧妙可以讓觀眾看出圖形與圖形間隱含的意義,這種影像的幽默十分饒富趣味。

節奏更是一部片子的重點。
依照影片的風格和劇情的走向剪出不同的節奏。
以往我們看到較為激烈或緊張的場面畫面的更換速度會加快,
但近年來我們也看到反向操作。例如,在打鬥或是子彈射穿的一瞬間,步調變慢,例如駭客任務,很多武打場面越來越常這樣運用,
以突顯該畫面的強度,讓觀眾看的清楚。
增加畫面強度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重複畫面。
有時導演會同樣的動作用多角度拍攝,畫面重複但卻更具震撼力。
通常會用在整齣戲特別重要的轉捩點或是高潮。

有些導演會選擇用慢步調來呈現一部激昂的影片
利如葛斯范桑,或是侯孝賢的悲情城市。
平穩的速度和激烈的劇情產生極大的反差,這也不失為影片詮釋的方式之ㄧ。


空間關係就是先前提到的空間建立和人物配置的關係,180度線的問題。 而我認為這可以被挑戰,實際上也早就有導演和實驗電影大膽的挑戰過。

時間關係算是觀眾最難接受的改變。
記得我第一次看高達的<�狂人比埃洛>整個傻眼。
完全打破我們所知道的順行敘事線,也和倒敘不一樣。
時間的錯亂讓觀眾很難follow,可能有點像畢卡索的畫,
解構之後出現的新結構。
觀眾第一次看不一定能清楚整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必須自行組合。
又或者是說,其實時間關係在這裡也非如此重要。
當然這屬於極端的時間不連續剪輯,一般的時間不連續是把某些動作的過程省略。因為影片長度有限,如果要以時間連續的概念來拍一個人從紐約飛到東京,那根本不可能。因此在電影敘事上,能交代清楚事情的首尾基本上就OK,至於過程除非具有特殊意義,
通常會省略或是精簡。
當然有時候這影片的不真實性也讓觀眾發噱。
我們常常看著影片笑說哪可能那麼快。
例如一名廚師三四個鏡頭就做好滿桌的菜,
或是從一樓到100樓只花了兩個鏡頭的時間。


剪輯和鏡頭相輔相成,有好的鏡頭剪輯起來才會漂亮,
然後再透過剪接師的手來建立影片應有的效果。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老實說,悄悄告訴她這個片名我在各大影片座談會和各影評布洛格看過不下十幾次,也知道它是阿莫多瓦十分經典的影片之一,
對於台灣人來說,這部片更是具其代表性,因為它讓一般老百姓認識阿莫多瓦,而且也是難得幾部賣座的非好萊塢電影。
我印象中只有當初悄悄告訴她的巨型掛報,而內容卻從來沒去了解過。直到近幾年頻繁接觸藝術電影和非好萊塢電影,才知道這部片子究竟在說些什麼,而這次更是第一次完整看完全片。


首先想要講阿莫多瓦的風格。
承襲西班牙的人文風情,阿莫多瓦的影片總是色彩鮮豔。
天藍色的柱子,紅色沙發,橘紅色壁紙,等等。
強烈的顏色讓人在不甚美好的故事情節中感受到一點人性的溫暖。
對阿莫多瓦來說,世界是繽紛的,即便生命並非如此完美,
男主角對阿莉莎無盡的愛意卻成了罪惡,但生命依然是美好的。
阿莉莎醒來並且將和馬可展開一段故事,雖然我們並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故事,但somehow應該是令人開心的。

拿最近一部阿莫多瓦的"Volver"來比較,一個殺夫並且生下父親的孩子的女人,看似不幸,但卻意外獲得重生。因為母親的歸來,
讓她解開心中的謎,這時候四個女人彷彿找到了自己,重新回到屬於她們的地方。阿莫多瓦對生命的詮釋,或許就是西班牙人樂天
個性的最好闡述,總是在最糟糕的狀況中看見生命的美。

而這部影片更將重心放在男人情誼上。
劇中巧妙的玩弄貝尼諾的性向。
貝尼諾在外型上顯的較不陽剛,又是一名男護士,白白胖胖的體型和比女人還細心的程度讓人有同性戀的錯覺,但他卻是如假包換的
異性戀愛著阿莉莎。
反過來說,外表看似man的馬克,卻是個內心柔弱的男子,
看舞蹈的時候還情不自禁流下淚來。
兩人因為愛人的關係結下不解之緣,而阿莫多瓦似乎也有點故意挑戰觀眾對同性戀的刻板印象和對男性情誼價值觀。貝尼諾被誤認為同性戀,或者是說讓人反感或遭受異樣眼光的同性戀身份竟成了她的擋箭牌,讓他可以留在阿莉莎身旁,而他也樂於被這樣誤會。
他與馬克過從甚密的友情,讓人不禁產生遐想,但是觀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這兩人之間真正的關係,其實就是莫逆之交。最後貝尼諾進監獄時,他還說想給馬克一個擁抱,卻不敢申請親密探訪,因為必須要說馬可是他的男朋友,但馬可確認為這種東西在這段友情中根本不算甚麼。阿莫多瓦不斷的運用各樣的言語或互動若有似乎的點出那同性戀的意象,但卻又馬上破除我們的迷思,他告訴觀眾
其實男人之間是存在著那樣神聖的友誼(soul mate),超越一切,同為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想阿莫多瓦能夠如此巧妙的遊走在同性戀與友情的界線之間,可能多少跟他自己的性向有關。正因如此,他更能詮釋那樣細膩的情感,也更能玩弄那樣的電影語言。


最後,在這部片中貝尼諾的痴心令人感動,但換個角度想,
這樣的人若在身邊出現,可能多少都會被認為是有病的吧。
阿莫多瓦在這部片中澄清了許多迷思,他澄清了植物人不會醒來,
澄清了人有無盡的愛,澄清了外表白胖的男性就是gay,
澄清了男性之間其實存在無比的情誼。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我第二次看這部片,第一次看是高中的時候,那時好像還沒有看完,只記得她跟狄亞哥分開就沒了。當時只知道Frida是一名很有名的墨西哥女畫家,她的畫帶有個人生命的痛楚與獨特見解,而在這如此痛苦之下,她的顏色卻又是如此的強烈與鮮豔。她的畫講述了她的內心情感,她的愛與愁。

這次在看的時候,除了注意她和狄亞哥之間的愛情外,還注意到片中所陳述的歷史背景。

1920年代仍是一個紛亂的時代,世界大戰,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各家學說風起雲湧。藝術家更擔負起社會責任,教育人民和背負思想及理念。狄亞哥就是時勢創造出來的英雄,然而到最後隨者社會主義的沒落,狄亞哥的畫作也漸漸被遺忘。反倒是畫出生命的Frida能夠感動不同時代的心靈。 我佩服Frida在意外後還能拖著那樣破碎的身軀繼續她的人生。美好的青春因為一場車禍而讓她從此殘廢,但不服輸的她卻選擇做個自立自強的瘸子,或許這跟她的男孩個性有很大的關係。

好強的個性和男孩子氣也是她日後找尋女伴的一個伏筆。但奇怪的是,面對這樣的情節發展,我們會驚訝但並不會有太多厭惡感或是將之歸類於同性戀或雙性戀者。彷彿在Frida的生命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什麼叫做做自己"be your own person"
或許就是那股傲氣和乾脆的個性令狄亞哥著迷。

雖然狄亞哥傷了她的心,但最後當狄亞哥再次回頭時,她還是給了對方機會。命運互相羈絆的兩人,其實誰也離不開誰。這樣的感情十足令人感動。然而弔詭的是,現任妻子可以和前妻做好朋友,甚至前妻還去參加了他們的婚禮,看在我們的眼裡或許只能說藝術家就是異於常人吧。 她們如何能有那樣寬大的心去看待事物。也許跟狄亞哥講的很像,"世人都把性看的太嚴重了,其實那沒什麼"
也許那是他爲自己找的藉口,但換個角度來看,很多事情的確可以很輕鬆的去看待。某部份來說,我還滿能體會狄亞哥所說的"生理無法專一,但心是專一的" 但是這種靈肉分離的概念,實在太神性也太哲學了,除了藝術家和思想家外,能接受這種觀念的恐怕寥寥無幾。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章談到攝影分為
1. 影像速度
2. frame size
3. 攝影機運動
4. 影像特效
5. 影片比例
6. 空間和焦距

這些元素都影響影片的呈現
同時也是導演用來表達想法和想要營造的氛圍的手法

攝影是一門太高深的學問
我認為除了了解那些中景 遠景 近景,俯角 仰角,和使用的輔助道具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該在什麼樣的地方使用這些技巧
例如,利用仰角和高反差塑造主角的壓迫感
或是利用特寫鏡頭強調影片的重點


其中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特效的發展
從早期的洋片就常看到演員在佈景前演戲的畫面 (背景放映)
這樣的效果其實很粗糙
舉例來說,許多古早洋片的開車場景都是後來在key上去的景,
實際的車子其實是在棚內拍的
很明顯的都看的出來
後來慢慢發展到前景放映
透過鏡子的反射 攝影機直接拍攝在鏡子內已經合成過一次的影像
如此一來自然許多
在現代電腦合成出現之前
最讓我驚艷的合成科技是blade runner!
在那個時代居然能拍出如此科技之片
而且毫無不自然之處
我想特效在這部片中發揮到極致
後來的sci-fi片無一不承襲本片的未來世界場景
經典中的經典
ode to blade runner!
之後發展的藍幕技術,由電腦後製key上背景
讓電影顯得更多彩多姿
不僅真實自然
同時能夠省去許多拍攝的麻煩
例如帶領大批隊伍到外地實景拍攝
(這或許也是爲甚麼後來許多大片要強調某地實景拍攝的原因)
還能打破許多演出上的限制

我想 特效的發展當然是base on攝影技術精進之下
攝影技術越發高明與特效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第二
本書對長鏡頭的解釋讓我有了更明白的認識
以往認為長鏡頭就侯孝賢那種放著不動的攝影手法
但後來看到溝口建二對長鏡頭的運用,才發現
原來長鏡頭不是always那麼死的
運用得宜其實影片會有一種趣味
與能章顯導演,演員,攝影的功力

第三
景框的比例真的很重要
電影院35釐米的影片
被轉成VHS或是VCD或是到電視上播放比例都不一樣
更重要的是 不是原本的影片比例就會失掉很多影像的訊息
美感也會打折
所以 大家還是支持電影院吧!!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繼盧安達飯店之後 又是一部沉重的種族議題影片
每次看完這類種族屠殺的影片,都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說不上來是什麼,像是一種沉痛,雖然這只是一部影片,
而這部影片也不斷地告訴你it's just a film, it's not true; however it's based on reality.
但是,眼睜睜看著殘忍的事暴行發生而我們卻愛莫能助的感覺令人
十分喪氣。

我想這部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敘事手法的結構。
首先,他先點出ㄧ個ㄧ個小點,剛開始看到畫家,女教授,和他兒子,以及老海關,幾個似乎毫無關聯的角色,最後慢慢的,這些
角色圍繞著一個亞美尼亞與土耳其人的種族議題編織成了一張綿密的網。像類似以小點開始,最後互相連貫的結構在使用需要極細密的心思,角色與角色間的聯繫也必須有其不可取代的意義,不然,
角色間的關連性不夠強,這些整個結構就會顯的十分鬆散。我曾看過一部法國片也是以這樣的手法呈現,叫做"巴黎夜未眠"。此片似乎是想透過在巴黎的各種不同階級的人來呈現愛情這樣的主題,然而,角色間的彼此的不可取代性實在太弱,角色與角色間並沒有互相影響,也沒有所謂的secrete在裡面,到最後雖然是大團圓收場,但卻令人覺得缺乏原本導演所要表達的那種小人物與緣份感動。
回過頭來看A級控訴,首先角色與角色間的組織非常嚴密,
而且彼此都有不可取代的關係,他們都有和對方的"秘密",
因為這些"秘密",使得劇情更有張力。
女教授和繼女與其父親的死就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關係,而兒子和繼女,既是妹妹又是情人的關係更為複雜。
老海關的兒子是同性戀
他的兒子的男友是戲中電影的反派 同時也是在亞美尼亞與土耳其關係中的反派(如果說亞美尼亞是正的話)
老海關和女教授兒子的秘密
繼妹對於自己父親的死的疑惑和不願意面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trauma和秘密
如果拿這部片子來做精神分析的話,必定十分精采。
這些角色的背景和彼此的關係,構築了整部片
同時加深了整部片的深度,它讓這部片不僅僅是討論種族議題而已,更是探討個人身分和自我定位。
電影中的大反派是個outcast,而在現實生活中也的確是個
基督教的outcast,即便是他的性向,他對那段歷史的看法都是。

女教授是研究畫家的專家而此片正好就是以這位畫家為起點來談論
自我身分認同的問題。
find your identity, find who you are.
這問題的解答,最後在兒子身上找到。

兒子曾經懷疑自己的父親爲甚麼堅持要刺殺土耳其大使。
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讓他堅持?讓他不顧一切?
直到他從故鄉探訪之旅回來後,被扣查在海關要被檢查他的鐵盒
裡到底是底片還是毒品的那刻,他看到了他父親,他了解到他父親
當時的信念了,因為他始終都相信鐵盒裡裝的是底片。
而那樣的信念,一直橫貫再自我認同和國族意識當中,
亞美尼亞人identify自己,從戰亂中,從移民文化中。
記得電影裡高基爾的母親說,不要忘記你的母語。
母語正是國族認同的第一管道。
片中亞美尼亞移民們想要透過影片,歷史,和自我探索
去找回和再定義自己

我覺得這部片講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龐大到我覺得可以寫一本論文
角色的內心分析
彼此關係的分析 如何剖析情慾糾葛
國族背景與歷史分析

伊格言真的很厲害
他可以把這麼複雜的內容有條不紊的講出來
每個面都點到
但卻不光只是蜻蜓點水
而是能讓人往內深究
A級控訴得獎,實至名歸啊!!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