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真事紀錄片改編的點燃生命之海
我想讓人感動與驚訝的不僅是演員精彩的演技
而是主角雷蒙的生命觀-選擇死的權利
究竟人到底能不能選擇死,死和生一樣是命定的嗎?
對於久病不癒的患者或是終身殘障的人
放棄身體是否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解脫?

我想這不僅僅牽涉到個人自由意志的問題,更是道德問題。
安樂死早在10年前就討論的沸沸揚揚,有時候看到這些人的處境,
不由得會想或許在某種程度上,離開世界真的是一種解放和重新獲得自由的途徑。

我們可以在片中看到主角就像是一個被囚禁在床上的犯人-動彈不得。 諷刺的是他卻不願意坐上輪椅讓自己有機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28年,某程度來說,拒絕輪椅如同逃避面對自己殘疾的事實。
主角勇敢嗎?
我認為他勇敢但也確懦弱。
勇敢的是他清楚明白的去選擇一條不歸路,懦弱的是其實他
不想面對事實。然而,身為人,我們需要被迫去面對自己
不樂見到的事實嗎?
假如今天買到了很難吃的飯,我們可以選擇去吃或不吃。在生命
的議題中,雷蒙選擇不要繼續活下去,就像選擇不要吃那頓難吃的飯一樣。我想他是有權力這樣選擇的。

而人們在面對到人生挫折時,選擇克服它的理由是什麼?
片中我們看到有許多朋友、牧師等試圖鼓勵他繼續活下去,
但是理由何在呢?
其實牧師講的一句話我印象深刻"人活著並不只是活動活動四肢而已,還有很多其他的目的"
沒錯,人活著的確不光只是活動四肢,然而在四肢無法活動時,
我們會失去許多許多,這是一體兩面。
而主角苟延殘喘了28年,一心求死,在這些日子以來他有想過讓自己的生命脫困嗎?
當我看到雷蒙神遊海邊的那幕,我似乎可以了解他的痛苦。
那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只能靠著神遊,遐想,幻想來滿足擁有
健全身體的欲望,然而就在音樂停止那刻又必須被拉回現實。
看到這裡,眼淚都不禁流下。

平常的他或許能幽默的自我解嘲,但在那幽默的背後卻是極大的哀傷。換個角度想他其實是要用很大的力氣去撐起那看似笑看一切的笑容,如果不這樣做照顧他的人和家人們反而會更痛苦。自己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一個負擔,如果在情緒上又要讓大家更低潮,那樣就太不道德了。

我想這部片營造了很溫馨且溫暖和充滿愛的氛圍,讓觀眾感受到
其實死亡對於這個人來說,對於是上的萬物來說,是不可怕的。
因為在死之前,我們得到了很多的愛。



最後我想推薦兩部相關影片
1. 同樣是講四肢殘障曾在HBO播出的
"生命的舞動" Rory O'Shea Was Here
講述兩位天生四肢萎縮的患者尋找生命的自由和出口。
男主角帥!

2. 香草的天空-阿湯哥版本
之所以推薦是因為這部片深刻的講述了面對與逃避兩種對待生命的態度,桑號可以當作很好的生命教材。如果可以選擇的話,
我們會選擇留在真實世界還是自己可以操控的夢世界?


另外,這部戲的第二女主角是Volver的女配角
真是萬年女配角呢。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記得盧安達飯店剛上映的時候就頗受好評
很多人都說看了很感動,在戲院眼淚直流
我也多次想要在唱片行買那99元的VCD回家看
只是遲遲沒有行動
這次終於看到了

我覺得看完這部片內心很沉重
那種沉重的感覺就跟看完悲情城市或是超級大國民一樣
人民自相殘殺是件很悲慘的事
看到盧安達的胡圖族跟圖西族因為政權爭奪互相殘殺
怎麼沒想到是比利時人害他們變這樣
偏偏要把帳算到自己人頭上
好像以前的228
雖然我沒有經歷過那段人心惶惶的時期
但是本省外省分裂和仇視歷史的確可以讓我感同身受
記得悲情城市中有一幕是梁朝偉被質問會不會說台語,還被用日文問,梁朝偉當下只能勉強的發出聲音說:哇西ㄉㄞˊ灣郎

看到盧安達飯店那種要一個一個被查身分證的感覺
就跟悲情城市一樣不舒服
同時也很悲哀

兩方人馬殺到後來,到底誰是誰非,誰對誰錯
甚至到底是誰和誰在互打,根本都分不清了
人們身在自己的家園,卻沒有一處安全
多麼諷刺

更可怕的是,從盧安達的內戰發現,所謂的國際幾乎無能為力
只能在血流成河,屍橫遍野之後再將那些叛亂份子送進監牢
但是早就為時已晚
正當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西方世界選擇明哲保身,就連聯合國也無能為力
如同劇中尚雷諾所說:幫助盧安達不會爲美國或英國贏得任何一張選票
我們的世界必須這樣功利嗎?
人和人之間必須要用利益交換或是賄賂才願意幫助對方
片中的民兵和政府高官們,無不是要有好處才辦事
那些好處又算的了什麼?
美酒、金錢
想起中國民初那段動當不安的歷史,軍閥割據的時候,似乎也是這樣
所以才會有親美、親英、親法、親日不同的軍閥出現
還不都是要好處
自己的國家就這樣拱手賣給別人了
這樣內部鬥爭擾攘紛亂的劇情,看在我們中國人、台灣人眼裡
真是情何以堪
恰恰我們就是那麼能夠體會
到了緊要關頭,沒想到就是那幾張臭錢能使鬼推磨
男主角保羅運用他的智慧和交際手腕救了上千個難民,
就像辛德勒名單一樣
在戰爭的時代,沒有人情,只有現實跟金錢

在片中我真的看到了什麼叫做口才好
當比利時總部想關閉飯店時
保羅以公司的名譽強烈建議總部繼續維持營業飯店
並且還說了"沙漠中的綠洲"這樣得主管心的話
看來要在社會和時代中求生存,口才的確是十分重要
保羅因為是個飯店主管
每天都在和客人斡旋協商
自然而然訓練的好口才,沒想到竟成為救命仙丹

看完這部片子,真的很想好好愛自己的家園
政府高官和黨派在那邊擾攘
跟我們小老百姓何干
可憐的是
到最後受苦受難的都是老百姓
人民果然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
不要被族群分化了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記得第四台播雙面情人不下數十次
然而這是第一次我好好從頭到尾看完
也終於明白為什麼以前我總是看不懂
因為我都不是從頭看!!

言歸正傳
如果要給雙面情人下一個橫批的話,那最絕對會是-殊途同歸
我不知道原本劇本的角色設定是否就是一個人兩樣命運
因為乍看之下
似乎會以為是兩個人
有時候我會覺得演一個人的兩種遭遇的需要性在哪裡
所以,是應該要演一個人的兩樣命運
還是演兩個人的不同際遇?
而且到頭來,其實都是一樣的結局,看不出進了電梯跟沒進電梯
到底有什麼不同。

剛開始,影片的確十分有吸引力
導演巧妙運用的時空的錯置
讓同個場景但是發生不同事件
讓觀眾有種擦身而過的感覺
這的確是很有巧思
常常一個鏡頭pan過來再pan過去的時候
已經換到第二個人的命運場景了
我想在手法上,的確是一種實驗性的創新
但是就內容上
我會想看到究竟那樣的會造成命運什麼樣的大改變
我們的確看到了在過程中一好一壞的差別
中間過了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糾葛
然後發生意外
最後得到同樣結果
只是兩種命運得到最後好歸宿的早晚不一樣而已

不過從這部片可以看到儘管是兩相不同的際遇
人的命運似乎還是有些逃不掉的業障
例如:遇到壞男人
前後兩個男人都劈腿,只是一個劈了前女友,一個和前妻尚未劃清界線
而最後片子隨即演出詹姆士是海倫的真命天子
實在讓人覺得有點草率
幾句話就說服成功了

本片基本上我覺得除了手法創新值得讚揚外
我覺得在內容上普通而已
也因為必須也出兩種命運
所以在鋪成上就比較沒有那麼細緻
像是有搭上電車的海倫,在後來跟詹姆士的愛情和公關公司發展
上就顯得十分快速
而且爲甚麼沒搭上電車的海倫就一定要去餐廳端盤子
這也是有點說不過去
感覺像為賦新辭強說愁
只因為要突顯兩種命運
所以才故意這樣安排
營造沒搭上車的海倫命運走勢一落千丈
另外一個海倫則巧遇貴人相助
仔細想起來
似乎太過理想化也太戲劇化了



因此我覺得這部片子應該可以做的更好
要是把它變成兩個女人的故事
或許會更有發展性和吸引力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星期一看完迴光報告,驚訝的是大家罵聲一片。
大部分的同學都覺得劇情鋪成沒頭沒尾,也看不到他想講的主題。

但我看完後並沒有覺得這是一部很爛的片,或許他的確是有點沒頭沒尾,
同時也喪失了原本想要講述剪輯師操弄命運改寫歷史的主題,
以及質疑迴光晶片在道德立場上的正確性。

但是大致上是可以抓住一個概念,那就是迴光晶片其實在道德上備受爭議。
這類的議題老美最愛,從複製人的正當性、基因改造、機器人、人工智慧、現在是保存記憶的迴光晶片。講述保存回憶和生命的片子不計其數,像是由我最喜愛的兩位演員伊旺麥奎格跟史嘉莉嬌韓森所主演的<�絕地再生>(The Island)或是AI人工智慧,甚至是阿湯哥的<�香草的天空>都可以跟保存生命記憶和主宰生命這樣的議題扯上一點關係。
而在這樣的片中,觀眾想要知道的,應該是
1.該儀器的特殊性
2.該儀器對人類的影響
3.該儀器讓人類在道德價值觀的衝擊
4.該儀器最後被捨棄或是被解放

我想如果沒有滿足觀眾者幾點的需求,或是沒有充分講述這幾點,這部科幻道德倫理片是很難不被評為爛片。

<�迴光報告>首先定義了迴光晶片的用途,基本上就是保存一個人一生的記憶,最後供人憑弔。
我們看到影片一開始是主角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故,他一直以為是他害死了同伴,這樣的鋪程以及影片最後的結果應該是要首尾呼應的,但在後面會提到,事實上找出他記憶的真相跟結局並無多大關係。再來是剪輯師替一個死者剪輯他的生前影片,觀眾看到實際上剪輯師所擷取的記憶片段,是很避重就輕的,通常人類邪惡的一面會被剪輯掉。迴光晶片對剪輯師的衝擊不同於一般人。
影片一直到前10分鐘都很充分描述迴光晶片的用途、目的、功能,因此,特殊性的描述是足夠的。
此外還提到了"剪輯師"與"迴光晶片"的微妙關係。剪輯師是否有資格做"神"的角色,人類是否有權力去選擇和編輯他人的生命,如果剪輯師看到了邪惡的事物,是否應該站出來伸張正義?

在第一個死者的迴光晶片中,觀眾看到了一個討論點-剪輯師與秘辛揭露。
正因為他可以看見人類邪惡的一面,剪輯師是否必須站在一個良心的角色來揭露祕辛,然而諷刺的是,就算能揭露祕辛,當事人都已經死了。

如果本片持續圍繞在"剪輯師的道德感"這個主題的話,或許本片會比較有組織。而其實它應該也是想要探討這樣的道德倫理問題。因為我們看到了反天眼科技的團體出現,要揭露祕辛。後來的男配角出現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剪輯師互相討論的話題,評論某人的人生等,這都是對人類價值觀的衝擊。


然而,這些鋪程在中間被打斷。在影片中段,我們看見了剪輯師的女朋友出現。這個女孩的出現,先不說莫名奇妙,基本上年齡的差距讓觀眾在視覺觀感上十分的不舒服....
在這部片中老少配不是個好組合。

撇開這個不談,女友的出現應該是要加強所謂"剪輯師道德感的掙扎",按照之前鋪程的路線,這樣的掙扎應該是在於"揭露祕辛與否"。安排了女友發現Alun就是剪輯她前男友迴光影片的人,她說"這個回憶是我的",並且把晶片毀壞,這樣的反應卻成了"沒有人有權利觀看別人的人生"。如此一來,又和揭露祕辛的目的不相符了。

到了此時,我們看到影片有兩個議題
1. 揭露祕辛
2. 不應該觀看他人的人生-反對迴光晶片

這兩點都是用來衝擊人類的價值觀的,但是彼此之間的聯繫卻很鬆散。
如果按照一般過程來說應該是,大主題是反對迴光晶片->剪輯師良心衝擊->揭露迴光晶片秘辛->迴光晶片被捨棄。但在這部片中,這兩個motif似乎不是從屬而是平行發展。這時候不論鋪程哪一個主題,都讓人覺得鬆散無力。


主角發現他被植入了迴光晶片,因此認為他應該拒絕別人觀看他的人生所以去刺青。然而這段卻也胎死腹中,觀眾無從曉得他杜絕了體內的迴光晶片後來的結果。似乎不管他有沒有迴光晶片其實都無所謂。因此這又是一段有頭無尾的劇情。照理講,這應該是一段剪輯師內心交戰掙扎的大戲,但卻處理的十分輕描淡寫。因為1.剪輯師不應該有迴光晶片 2.隔絕迴光晶片應該代表他良心發現,並決定要幫助費屈揭露祕辛,因為他發現迴光晶片是錯誤的。

原本觀眾期待的是揭露天眼科技老闆強暴女兒和商業機密的秘辛,但卻成了主角尋找他過去的記憶這段關係有點牽強的插曲。等到他回到過去的記憶,發現其實他並沒有害死他的夥伴後,故事又莫名奇妙的變成揭露祕辛了。那究竟有沒有害死他的同伴這段其實也無關緊要,因為我們實在看不出來發現事實真相的前後對主角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到了最後,Alun莫名奇妙被殺,反天眼科技的費屈取出他的晶片準備用來揭露天眼的秘辛,這最先片頭鋪程的劇情幾乎沒有關係。我認為,如果沒有Alun小時候那段,這部片反而會比較頭尾連貫。影片結尾草草收場,只說了幾句台詞就全劇終,雖然觀眾是可以自行推論接下來的結果,但是也太結尾無力了點。到底最後迴光晶片有沒有因為整垮天眼科技而全面禁用,觀眾無從曉得。

結論是,這部片的主題不清,首尾不連貫,結尾無力。
因為講了太多東西,反而沒有好好的發展下去,彼此之間的關係也都太薄弱了。
若這是一篇作文,可能會被老師評為乙吧。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當初說要放這部片我並沒有多大感覺,直到看到LD的封面上寫著
Ewan Mcgregor
心想:只要是伊旺演的那一定是部好片。畢竟是演過猜火車和絲絨金礦的伊旺啊!
等影片播下去後,發現這部片不論是風格或手法甚至是探討的主題都是別具風格。

導演Greenaway似乎特愛挑戰觀眾的視覺。黑白、彩色影片交錯,
還有分割畫面錯置其中,對於觀眾來講是一大挑戰。到底該看哪個,哪個畫面是哪個時間點,一部片看下來倒是耗費不少腦力。如果撇開導演純熟的藝術技巧不講,我實在想發表個人對於這類東方議題的感想。

不曉得西方人是否受了薩伊德東方主義的影響,在西方人眼中看到以東方為主題的電影永遠是那麼樣子,女演員永遠都像Sandra Ho,雖然不見得那麼不好看。但是被濫用的中文字和中文歌曲,和搞不清日本、香港、台灣文化差異,導致大亂鬥的情形實在是不可勝數。我不清楚枕邊書的時代國族錯置的目的在哪裡,或許中港台日大混雜一直是導演喜愛的手法和他眼中的東方,就如同他近年來的一部作品<�八又二分之ㄧ女人>一樣找了東亞地區的女演員演出,但又擺放在一個異鄉中,這種西方人惡搞東方的感覺實在不舒服。
曾經看過ㄧ個影集<�廚房祕事>,裡面有一個香港人,講著廣東話
,但編劇卻給他一個日本身分,看在我們這些大東亞民族眼裡情何以堪。

枕邊書的時代、民族大亂鬥正是我不喜歡的地方。女主角出生的時代不明,看似幕府時代但其實應該已經明治維新,是現代了,但在服裝和家具擺設上又那麼的古老,然而又放著<�玫瑰玫瑰我愛你>這樣現代的歌曲。 而書法也頓時成了日本的產物,不要覺得我民族意識太強,但自小以來大家都知道毛筆這種東西是古中國的玩意兒,書法這種東西,也是古中國的文人在玩的。 其中幫女主角在身上書寫的藝術家甚至還有東南亞的朋友,整個就很莫名奇妙。


雖然說,枕邊書的主軸應該是在談論female writing陰性書寫,藉由書寫來一反女性的地位,同時讓那些男性在鏡頭前面裸露,成為被注目的對象,打破過去女性被觀眾注視(be gazed)的傳統。這下子女性擁有權力來觀看這些男體,也有權力以文字的力量復仇和平反過去父親所受的委屈。在主題和形式上,這部電影真的很成功,但是在內容設定上實在很難得我心。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一段哀傷的歷史
50年代,二二八事件延燒下來的白色恐怖
國民黨政府的極權統治成了人民恐懼的來源
政府把人民當做假想敵,設定了反攻大陸,回歸祖國的虛幻目標
知識份子不甘心政府假憲法之名行極權之實,讀馬克思、左派書籍,組織讀書會。白色恐怖的時代,政治犯不是槍殺就是無期徒刑,被冠上了叛亂份子的罪名。在<�超級大國民>這部片中看來,多少人是無辜受害。片中男主角第一位找的老朋友游仔說起當初讀書會被抓的那些人"最衰的就是某某的妹妹,出來端個茶就被判三年"
從那些像回憶過往的台詞中,我們看到50年代台灣是多麼的動亂不安,人人自危,原以為最能保護人民的政府,竟成了殺人兇手。

那是一段人們不願意再提起的過去。
男主角第二個找尋的朋友就是最好的例子,為了逃避過去,他選擇聽音樂不去想,聽那些愛國歌曲來證明他不是叛亂份子。可怕的過去帶給人一輩子的陰影,看在我們這些後生晚輩眼中,也覺得震撼。

50年代的台灣,離我們太遠了。
我們出生沒多久,民國76年台灣就解嚴了。
30多年的動員戡亂時期,那段唯恐自己說錯一句話的時期我們慶幸不用經歷。

整部影片給人一個今昔對比。在解嚴過後的90年代,上演著是國大代表大打出手和人民抗爭的戲碼。和男主角過去的世界已大不相同。比起<�悲情城市>我想這部片更可以顯露出經過白色恐怖洗禮後存活下來的人的面貌和心情。如果說<�悲情城市>和<�超級大國民>都是講述228和政府壓迫的不公不義的話,那麼前者可以說是首部曲,<�超級大國民>就是二部曲。我不知道後者是否有受到侯孝賢風格的影響,步調都很慢,顏色也都十分昏暗。<�超級大國民>大量使用藍光,整片幾乎都是藍的,我心裡想:是想搞紅白蘭三部曲嗎?藍色情挑。那種室內的藍光給人陰鬱、壓迫、昏暗不清的感覺,觀眾看了都有一股不舒服感,那樣的沉悶十分難受。加上極簡的對白和大量的畫外音,緩慢的節奏,或許是導演想要刻意營造的氣氛,讓觀眾也能感受到當時受難者的哀怨和沉重。


但是時代離我們太遠了
那種深刻的感受對我們來說已經像是歷史般遙遠
縱使那是台灣一段重要的過去
甚至後來改變台灣政治和人權的關鍵
但那些前人受的苦對我們來說,就像是女主角的先生說的一樣"現在時代不同了,不像妳爸爸媽媽那時候。"
或許就像女主角不了解她父親為什麼又要去補償老朋友。
歷史的追尋對於新一代的我們是什麼?


我記得當初以侯孝賢等人為首的台灣新電影
曾為台灣電影帶來一股潮流
焦雄屏等人的支持讓台灣電影進入新紀元
但後來卻變成台灣電影太執著在政治議題上
緩慢的步調,昏暗的畫面,極簡的對白
或許成了台灣電影的特色
但也流失了大多數觀眾
講述社會議題的電影不是不能有
但當這樣沉重的議題太多的時候
對人們來講是種疲乏
但不可諱言的是那些的確是台灣影史上的經典作品

在新電影後,台灣電影呈現多采多姿
但似乎缺乏拍劇情長片的導演
在題材選取上的確也比較走清新風格的路線
學生、青少年等
受到電視劇和實驗片的影響
我們的影片增添幾分活潑


沉重的90年代過後
我們走向青春的21世紀
希望未來台灣電影可以以這樣的姿態
拍出更深層的作品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覺得在看這部片之前要對吳爾芙的生平和同性戀傾向以及戴維洛夫人這本書了解,不然很難Catch演員演的內心戲

就影片內容來說,可以看到戴維洛夫人這個故事的要義。雖然我從來沒有去查明戴維洛夫人究竟想講些什麼,但就影片透露的訊息來看,是講一個人生的選擇和掙扎。其中包含了生命的意義,無法面對自我,性向與社會性別間的掙扎。片中的吳爾芙,或者是說,以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人為首的故事中的"吳爾芙"都是一個憂鬱症患者,有不可告人的性向困擾。這三人分別是妮可基嫚飾演的吳爾福本人,茱莉安摩爾飾演的擁有幸福家庭的太太(吳爾芙的讀者),以及ED Harris飾演的同性戀作家。(Harris的表現令人驚訝,很難將這樣的ED跟機器戰警聯想在一起)當然,ED Harris的年代似乎已經沒有那種困擾,但在男女關係上面卻呈現迷濛狀態。ED是同性戀者,但卻對過去跟梅莉史翠普的summer love戀戀不忘。而梅莉史翠普後來又是個女同性戀者,但似乎也對那往日情懷眷戀不已。

我發覺,這三段人物的故事都在探討一個真愛的概念,
愛是不用性別和性向來定義的。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想起吳爾芙的(美麗佳人歐蘭朵)這個故事。

吳爾芙一直以來的同性戀傾向或許在這個這個故事中說明的更清楚。但如果更深入探究,就可以了解到這無關乎性別,而是追求一種真實和自我。
Orlando的故事在電影版本中是由提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飾演。Orlando的生命恆亙四百年,原為男兒身的他,在第三次沉睡後醒來轉變為女兒身。藉由照鏡子建立性別認同,但他說了一句關鍵話語"我依然是我,不同性別(sex)而已"。如此的靈魂曾經與貴族千金訂婚,曾經與俄國公主熱戀,曾經因為女兒身遭受不公平待遇,甚至生了孩子,但"我依然是我"。這篇故事也是吳爾芙獻給她在中年時所結識的紅粉知己-莎克威爾.爾斯特。也許這透露著吳爾芙愛女人以及想變男人的秘密,但我倒認為,與其說成為男人這樣的身體,不如說是擁有和有男人身體的人一樣的權利。Free to love


將兩篇故事連結起來,不難發現吳爾芙對人生與愛的哲學,其實是很超脫的-自由。她所想要的是能夠擁有一個自由自在的靈魂,她有權力掌控的靈魂。在影片中我們看到妮可基嫚、茱莉安摩兒、ED Harris的靈魂都是被禁錮的。妮可基嫚像是軟禁般被囚禁在鄉下,茱莉安摩兒身陷家庭的桎梏,ED Harris更是受困於他自己的身體。選擇自殺,或許是證明自己有生命的掌控權,藉此他們得到釋放,因為這是唯一他們能選擇的事。然而他們只是想要愛,填滿內心的缺口。受困於現實環境,他們必須要做出符合世人眼光的選擇,雖然做後還是因為個人情感因素而失敗了。或許,偉大的作家或思想家都必須為個人情感所困吧。



影片最後讓我疑惑的是茱莉安摩爾並沒有死,她選擇離開,我不懂這部份的用意是什麼?看著家人一個一個死去,而她苟活下來之中帶來的影響和意義是什麼。這樣是代表她不夠有勇氣? 還是因為她只是吳爾芙的讀者,她不是吳爾芙,也不是戴維洛夫人中的詩人,所以她沒有立場死?


這部片子或許除了宣揚追求真的理念,還能對生命有些啟發。時時刻刻這個故事在一天中結束,對於觀眾來講是在兩個小時就結束的,然而我們看到了生命的縮影。有點像our town或是淡水小鎮,人生的剪影濃縮在裡面,不過就那麼一回事,而你要怎麼去抓住那些點點滴滴呢?每一分,每一秒。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篇文章講的東西很多,到後面分析<�大國民>的敘事結構就看的有一點不清楚了。不過前面講述的一些結構我想可以用來分析這次參賽作品的劇本。

最基本的敘事概念:故事由一個狀況開始,中間產生一些過程和變化,最後ㄧ個新的結果。所以,因果、時間、空間。
我們的劇本是設定在現在,主角是一般上班族,因為不願意浪費依分一毫時間於是跟神仙或魔鬼做了一個購買時間的金錢交易,最後發現自己本末倒置,於是他重新看待時間的意義。

所以,首先應該就是要定義這個對時間斤斤計較的人。於是我們設計了許多主角仔細時間計算的plot,以及對於浪費時間感到不耐煩
的反應,希望能塑造出這樣的一個角色。劇情的轉折處在於他不小心睡著了,對於時間非常在意的他,剛好遇到一個非現實的人物。角色塑造上需要加強的應該是他的複雜性,或許單單一個對時間斤斤計較這樣的設計太過平面,但是在短時間內又要如何豐富主角的性格呢?

我曾看過台藝大應藝所的學生作品,其中一篇是在講一個人的時間到了,time's up。主角的性格角色或許沒有那麼著重,看起來就是一個渾渾噩噩的人。但是由很多小事件中持續定義"time's up"
這件事。我想若我們的劇本如法炮製不知道可不可以。

中間的關鍵點在於,那個非現實的人物要怎麼出現。當初的想法覺得就突然pop out,其實也非無不可,就有點像王牌天神那樣。又或者是,把這一切設定在夢境中,或許就容許了非現實的事件發生,合不合邏輯就不那麼重要了。好比王牌冤家,一切設定在夢境中,許多不合邏輯的事件都會產生,例如這個鏡頭躺在床上,下個鏡頭躺在南極冰原上。

當然或許可以把這個販賣時間的人和老闆結合,就像綠野仙蹤把女巫婆和女老師的形象結合,兩者可以聯結在一起。這樣或許更能增加主角去買時間來工作的動機。老闆的壓力成為他必須對時間錙銖必較的原因,而到最後體認到其實他可以逃離這樣的壓力。

這樣的架構變成
老闆的壓力-->計較時間-->被壓力擊倒-->販賣時間的人出現-->
購買時間以完成工作-->二度擊倒-->回想-->恍然大悟-->新生活


如果基本的架構可以,那之後所謂主觀客觀的敘述方式就不成問題了。那只是一種說故事的手法,我想要用哪一種手法,一來是取決於風格,二來是看我們要給觀眾知道些什麼。

好比王牌冤家,絕大部分是由金凱瑞的角度出發,因為這是一部關於他的記憶的故事。偶爾穿插客觀的環境,讓觀眾了解他正在做消去記憶的事情。也因為是用金凱瑞的觀點,觀眾才對於他多年後再遇到凱特溫斯雷的反應感到不解,這樣的伏筆到最後成了劇情的高潮,沒想到兩個人有過去一段故事。此時製造了觀眾看到的和主角看到的一樣,後來在進行客觀敘述時,反而會給我們強烈震撼。


另一個相反的例子是口白人生。影片剛開始我們就聽見不停有畫外音在敘述主角的一言一行。此時這個口白者是客觀位置,直到中段才發現原來這個口白者是故事裡的一份子,他並非局外人,這樣的轉變造成劇情上的大轉折。所以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客觀敘事和主觀敘事的改變是可以帶給劇情很大的影響甚至於製造高潮。又例如說恐怖片。恐怖之處在於,我看的到,你看不到。觀眾看的到主角要遇害而主角還在那邊耍笨的時候,我們覺得緊張。而觀眾跟主角同一視點的時候,害怕在於我們不知道壞人什麼時候會出來嚇人,這樣的緊張感。而大多數的緊張感來是來於我們知道,主角不知道這樣的關係。


所以說,敘事結構的的確確是電影的骨幹。一個鬆散的結構就算拍的在美也是美中不足。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把電影基本的劇情架構和一般觀眾在觀賞時會產生的期待分析的十分清楚。

雖然沒有看過綠野仙蹤,但是大致上可以將作者分析的規則套用在我所知道的影片上,尤其是好萊塢電影。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形式的期待 Formal Expectation這個部份。

一般來說,好萊塢電影大多的形式和規則我們都很熟悉了。即使這些規則千篇一律,觀眾仍看的很開心。這讓我想起

Umberto Eco對James Bond的研究。

像李維史托的神話結構一樣,James Bond一樣有其規律。

Eco在著作中寫到將龐德故事的框架分析如下,這樣的規則也的確是屢試不爽:

A M moves and gives a task to Bond;

B Villian moves and appears to Bond...;

C Bond moves and gives a first check to Villain or Villain gives first check to Bond;

D Woman moves and shows herself to Bond;

E Bond takes woman...;

F Villain captures Bond...;

G Villain tortures Bond...;

H Bond beats Villain...;

I Bond, convalescing, enjoys Woman, whom he then loses.

這樣的一套規則,不僅僅在龐德故事中適用,像是同類型的不可能的任務也一樣依循其模式。

也就是說,當形式與結構具有相同規則的時候,這類影片會形成一種類型genre,例如: 黑色電影。

然而,在第二章中還沒提到這部份。

作者所說的AB、ABA等等形式,即是這些類型電影所具有的結構。

有趣的是,即便架構相同,甚至觀眾都能猜出下一個橋段內容,藉由不同故事背景和導演詮釋,觀眾一樣能得到全新的體驗。

這就是為什麼007電影可以一拍再拍,幾代的龐德都過去了,它還是如此富有吸引力。

再來我認為十分重要的部份,就是形式與意義。

這部份告訴我們如何詮釋和評論一部電影。而簡單的來說,就是如何看電影,看出他的意義。

這部份一直都是認真看電影的人企圖去分析和了解的。

指示性意義是指故事的背景。好比色戒是發生在民初汪精衛政府年代,那個年代動盪不安,列強入侵,有志之士想救國救民的年代。故事背景正好給了事件的發生一個動機,而主角在其中所做的事也就都符合邏輯,動機也十分合理了。

外在意義可能是最顯而易見的故事意義,也可以說是故事的結論。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從影片中去尋找種種蛛絲馬跡來和這個結論連結。換句話說,影片的外在意義可以有很多種,但是他們彼此間是如何互相連結更是重點。

內在意義表示詮釋。影片中的任何一個畫面,一樣物品或許都具有某種特殊意涵。再拿色戒來說,鑽戒可以是富貴的象徵,鑽是貴,戒是愛。易太太當初嫌易先生不買鑽戒給她,跟後來易先生買了鑽戒給王佳芝就是一種真情的對照。鑽戒成了真愛的代表,而這樣珠寶也成了真情愛與後來任務失敗的關鍵,它參與了整個過程。

徵候型意義 Symptomatic meaning簡單來說就是意識形態。

例如我們最愛說美國影片總有大美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拯救地球的,殺外星人的人,打敗邪惡共產主義的,全都是美國人。倘若我們不仔細觀察,可能很難察覺我們漸漸的被灌輸這樣的意識形態。

第二章基本上就是敎你怎麼看電影。大致了解電影到底在做什麼,你雖然是個看戲的,但絕對不會是個傻子。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Oct 04 Thu 2007 11:50
  • 置頂 色戒

"李安說「色,戒」是張愛玲用字最精鍊、描述最複雜的短篇小說,但是張愛玲筆下只敢寫出:「到女人心裏的路通過陰道」,意喻掌握女人心,性是重要的一環,李安卻用盡機心,將張愛玲不敢寫的,一一的表達出來。 "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35&eid=v135101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天堂樂園記述一個成長故事。成長類型的電影多多少少都和年少時的一點愛戀會牽扯上關係。而這部片更是明顯,主角到中後段著重愛情,然而主題也隨著年齡有所轉換。小時候著重老人與孩童的忘年情誼,到了少年時期遇上一位天命真女,然而命運捉弄人,這一分離就讓男主角苦等幾十年。第三部份藉由參加老人的葬禮回到家鄉體驗了一趟回憶之旅,找回他失去的回憶和完成未完成的夢。
老青幼三代的表現,我不得不說,小童星的表現最優。從小這樣看起來,不免覺得小時那個聰明機伶的孩子怎麼長大卻變的老實了。透過一場葬禮,我們回顧了男孩的一生,我們看過了小鎮的興衰起落,看到了科技由電影院到電視機的進步。好比魔術師的寶盒,一條線帶出來的卻是新天堂樂園的全貌。其中最讓人動容的是男主角為愛等待25年,即便身邊的女人來來去去,真愛卻只有一個,到頭來怎麼也忘不了。令人不解的是,當初老先生究竟為什麼要拆散這對佳偶?是為了男主角的未來,還是失明的老人暫時失去理智? 影片演到這段突然變的匪宜所思。男主角好比是電影中的痴心人,現實生活就會像女主角那樣選擇不再等待,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手札情緣在還年輕的時候將愛人追回。多年後再次相遇,過去的愛戀就像夢一樣,當女主角說出這句話,觀眾應該也免不了感嘆。往事雖然歷歷在目,但就像是老電影般只能回味。一直不敢回到家鄉可能是因為忘不了過去的種種,但若把男主角說成是單純因為情愛而逃避的男人未免就太膚淺。這段愛情可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童年的伶俐可愛,少年的純情蕩漾,老年時的回首往日,人生就在這一部電影中演完了。戲如人生。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看這部片其實有幾個月的時間了,但是回想起來發現有些不一樣的感覺。當初看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原來來現在還是有紅燈區存在。老實說是沒必要那麼大驚小怪,日本銀座、泰國人妖或情色產業等等,都一直有。原以為印度是個保守的民族,堅守種性制度,金磚四國之一,沒想到,底層社會還是如此的不堪。或許每個社會的底層都很不堪,而我們看到加爾各達紅燈區的生存模式更是不可思議。這部紀錄片不僅是紀錄小孩無法受教育的悲哀,更透露了奇怪的紅燈區階級。做的久的,牌子老的,somehow在那個圈子裡是有地位的,有點像是古代京城第一紅牌的感覺。孩子們依然能受教育,吃的好穿的暖,家人疼愛,然而等大了還是要繼續回到家族事業上服務。這樣的人生模式挑戰著觀眾們的邏輯也挑戰我們的價值觀。究竟受教育是否能幫助孩子們脫離那個圈子?還是到頭來他們還是要回去?尤其是女性。片中所呈現的價值觀很明顯的是和一般大眾的觀念相符。色情代表墮落、腐敗、錯誤。然而透過片中檢視也的確是這樣。我們看到單親家庭,酗酒的父親,看到家中只剩老人與小孩的家庭,看到孩子必須從事勞動性的工作並且接受粗俗的社會文化薰染,和街坊鄰居討價還價惡言相向,為的是在那樣的環境下求生存。雖然我曾想過,究竟把紅燈區視為不良行業是否是正確的觀念,因為在荷蘭甚至日本他們是很正面的看待這項工作,但或許在這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情色場所都還是與低下階層相關。
在片中,觀眾們接收到孩子們想脫離這個環境卻受限於身處的地方,他們不是不想離開,只是不曉得除了這個地方還能去哪裡,只是害怕,只是服從命運。片中最有才華的應該是阿吉,從開始就看的出來阿吉充滿野心,積極進取,應該是最有希望將來成大器的一位。有些孩子因為受不了寄宿學校的壓力,紛紛都放棄,又或者是家裡不願意讓孩子離開。看在我們眼裡,甚至作者眼裡都是可惜。因為,唯有離開那個地方才有機會重生。
再來我們看到一個十分諷刺的場景,所謂的神愛世人天主教學校,居然拒收紅燈區的孩子。雖然說基於衛生健康的理由,有這份顧慮是難免的。但是當我們看到修女一口回絕的樣子,不免讓人心寒。神性還是敵不過人性。明明就應該是最納百川的團體卻是第一步拒絕。讓人不禁思考所謂的宗教精神到底去了哪裡?當人們脆弱的時候還能依靠祂嗎?
小小攝影師不光是單純紀錄紅燈區的生活,而是介入性的改變他們。就像是一場大型實驗,而這部片是紀錄實驗過程。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elephant


超級意識流

徹底解構傳統敘事線


從平凡的學生中抓出幾位

把他們當主角也好配角也罷

稱他們為影片敘事線的載具或許更為恰當


透過幾個學生的個人角度

意識流的呈現

觀眾可以看見an ordinary day of daily life

it seems like a daily routine


上課 遲到 體育 戀愛 男孩 女孩 興趣 自助餐 八卦 閒聊

觀眾跟隨著這些載具的腳步 看見一個平凡 普通 看似正常的校園生活

Gus Van Sant 徹底把時間解構再重新結構

拍攝出在同一時間發生在六七個人身上的事

影片中觀眾不時可以看到時鐘

或是提醒我們時間的metaphor

例如 午餐


在短短的11:10~12:00多之間

(由角色對話我們知道時間沒有超過一點半)

竟然悲劇就這樣發生

原本壓縮的時間在解構後變的極具張力

彷彿像畢卡索在平面上同時呈現物體不同的面向

斷裂的敘事線 卻又透過不同人的角度銜接的恰到好處



導演的慢步調和極簡與日常生活對話的台詞

讓觀眾起初看來似乎索然無味

不曉得重點到底在哪裡?

讓觀眾看美國青少年的校園生活嗎?

直到最後觀眾才感受到無比的震撼

好似經過一場視覺與精神的大地震

原先的平淡的日常生活

和最後突發的屠殺

兩者天差地別,觀眾的訝異,驚恐和不安全感全都在那一瞬間如拔尖般飆到最高點

極大的反差,一股extremely uncomfortable的感覺打從胃裡翻騰出來




而此刻導演依然秉持著冷靜的態度觀看這個事件


過於冷靜的鏡頭

具有疏離感

反而讓觀眾感到不安

導演似乎不想對這樣的事件做出任何評價或批判

也沒必要擔負任何政治社會責任

只是很單純的

如同daily life般簡單的客觀的陳述事件



然而弔詭的是

這樣平淡的氣氛 似乎更讓觀眾貼近當時的情形

彷彿置身其中

突如其來的殺戮畫面

讓我們就像那些學生一樣措手不及、無所適從、亂了陣腳


戲裡戲外

在一開始都是一種nothing special, simple daily routine comes again

another ordinary boring day

誰能想到事情就這樣發生?
如同身為觀眾的我們

都無法接受那未交代清楚的理由

no reason

maybe it doesn't need a reason


看慣傳統敘事手法的我們

習慣影片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的清清楚楚

觀眾有知的權力

劇中人可以不知道,但我們不可以不知道



而此刻,觀眾已和劇中人一樣

我們似乎也不太清楚原因

甚至摸不著頭緒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而我想這也是事件發生當下最多人會有的反應

Why?



Gus Van Sant完完全全的解構傳統敘事

斷裂的時間,卻是完整

疏離的手法,卻是貼近

平淡的氣氛,卻是驚恐


如此打破傳統

卻又重塑完美的結構

2003年坎城金棕梠和最佳導演獎 當之無愧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22 Sun 2010 01:16
  • why

即便是這樣
好像還是很不想就這樣放掉

even you delete my number
even i am not on your after-drinking list
even you seem like have already forgotten all the things

i still....

still wanna hold on this

still wanna find some clue to proof there is a chance

i pray

i really do

from my heart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始終願意相信
if we were in new york, i will be the lucky girl.

我也始終願意相信 最初的你是擁有真愛的
我記得那當下你說 we will be the coolest couple
我問不下數十次的 are you serious?
你說你是
我以為你是那個意思
其實最剛開始 我是充滿懷疑的
甚至不太當一回事 也只是用一種笑話的態度去看

但到最後 卻認真了


雖然最後自己太莽撞
變得一團糟
變得怕你嚇到
讓你開始害怕一切commitment,all the future and responsibilities stuffs
我知道是自己魯莽

然後現在這樣

但我還是相信那一份最初的真愛

我真的相信

不然也不用大費周章的去做那些事情


really wish we were anywhere but here.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