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繼盧安達飯店之後 又是一部沉重的種族議題影片
每次看完這類種族屠殺的影片,都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說不上來是什麼,像是一種沉痛,雖然這只是一部影片,
而這部影片也不斷地告訴你it's just a film, it's not true; however it's based on reality.
但是,眼睜睜看著殘忍的事暴行發生而我們卻愛莫能助的感覺令人
十分喪氣。

我想這部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敘事手法的結構。
首先,他先點出ㄧ個ㄧ個小點,剛開始看到畫家,女教授,和他兒子,以及老海關,幾個似乎毫無關聯的角色,最後慢慢的,這些
角色圍繞著一個亞美尼亞與土耳其人的種族議題編織成了一張綿密的網。像類似以小點開始,最後互相連貫的結構在使用需要極細密的心思,角色與角色間的聯繫也必須有其不可取代的意義,不然,
角色間的關連性不夠強,這些整個結構就會顯的十分鬆散。我曾看過一部法國片也是以這樣的手法呈現,叫做"巴黎夜未眠"。此片似乎是想透過在巴黎的各種不同階級的人來呈現愛情這樣的主題,然而,角色間的彼此的不可取代性實在太弱,角色與角色間並沒有互相影響,也沒有所謂的secrete在裡面,到最後雖然是大團圓收場,但卻令人覺得缺乏原本導演所要表達的那種小人物與緣份感動。
回過頭來看A級控訴,首先角色與角色間的組織非常嚴密,
而且彼此都有不可取代的關係,他們都有和對方的"秘密",
因為這些"秘密",使得劇情更有張力。
女教授和繼女與其父親的死就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關係,而兒子和繼女,既是妹妹又是情人的關係更為複雜。
老海關的兒子是同性戀
他的兒子的男友是戲中電影的反派 同時也是在亞美尼亞與土耳其關係中的反派(如果說亞美尼亞是正的話)
老海關和女教授兒子的秘密
繼妹對於自己父親的死的疑惑和不願意面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trauma和秘密
如果拿這部片子來做精神分析的話,必定十分精采。
這些角色的背景和彼此的關係,構築了整部片
同時加深了整部片的深度,它讓這部片不僅僅是討論種族議題而已,更是探討個人身分和自我定位。
電影中的大反派是個outcast,而在現實生活中也的確是個
基督教的outcast,即便是他的性向,他對那段歷史的看法都是。

女教授是研究畫家的專家而此片正好就是以這位畫家為起點來談論
自我身分認同的問題。
find your identity, find who you are.
這問題的解答,最後在兒子身上找到。

兒子曾經懷疑自己的父親爲甚麼堅持要刺殺土耳其大使。
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讓他堅持?讓他不顧一切?
直到他從故鄉探訪之旅回來後,被扣查在海關要被檢查他的鐵盒
裡到底是底片還是毒品的那刻,他看到了他父親,他了解到他父親
當時的信念了,因為他始終都相信鐵盒裡裝的是底片。
而那樣的信念,一直橫貫再自我認同和國族意識當中,
亞美尼亞人identify自己,從戰亂中,從移民文化中。
記得電影裡高基爾的母親說,不要忘記你的母語。
母語正是國族認同的第一管道。
片中亞美尼亞移民們想要透過影片,歷史,和自我探索
去找回和再定義自己

我覺得這部片講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龐大到我覺得可以寫一本論文
角色的內心分析
彼此關係的分析 如何剖析情慾糾葛
國族背景與歷史分析

伊格言真的很厲害
他可以把這麼複雜的內容有條不紊的講出來
每個面都點到
但卻不光只是蜻蜓點水
而是能讓人往內深究
A級控訴得獎,實至名歸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errax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